瞭解了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有何不同,
便能領略我們正在學習之大智慧,
其核心價值便在於此,
我想這也是師父之所以出此功課之用意所在,
藉此提醒所有弟子不要失了方向,退了道心。
師父用心之深,弟子深深懺悔…
懺悔法寶在手卻疏於觀照,
耽溺逸樂而未精勤,
弟子認為世間與出世間智慧相異之處在於:
一、前者用腦(思維),後者用心。
二、前者下為營生技能,上為利益眾生。後者為認識自我、面對真相,超越生死輪迴,自度化他。
三、前者較易以言語、文字傳授,後者靠實踐與體證。
四、產生心緒問題, 世間智慧即所謂的心理學,
會教人用移轉或正向思考等等作為來因應,
而出世間智慧則要我們什麼也不用做,
直下承擔,
在心緒等起之時如實觀照.
對照世間智慧的有所作為與出世間智慧的無為,
說明了某些情形下世出世間兩者互相砥觸。
而兩者相通之處在於世間智慧之用,
若無出世間智慧為體,
則可能誤用而害人害己,
或缺乏創發而自限格局,
或重物質而忽略精神,以致身心難以諧調。
反之,若能在生活中普遍啟用出世間智慧,
種種世間智慧均能獲致更大的成就。
邇來社會精英自殺事件時有所聞,
例如首屈一指的生醫學者、一流學府的醫學院生,
以及企業鉅子自殺的消息等等,
可見得這些醫治別人的專才,
若其中沒有出世間智慧之運用,
即使具備高度世間智慧,
卻因本身身心無以安頓,
深陷苦海無以出離,
最終連自己都無法自救。
再以我自己為例,
幼時常隨父親調職而遷居各地,
國小六年間即換了四所學校,
每當初到新校,
為期在陌生環境中
以最短期間博得同儕認同,
從小便懂得如何藉由種種表現、討好行為達到目的,
及至長大成人,
此”世間智慧”被發揮得爐火純青,
往往讓週遭人以為的形象是個懂得應對進退、落落大方、活潑開朗的人,
就連身邊好友也誤以為如此,
即使內心有社交恐懼症
卻猶武裝(粉飾)自己,
明明想躲在幕後,
卻硬要將自己推上台前,
真實感受被忽略、壓抑,
自我被扭曲,
長此以往,內心憂苦抑鬱、藏污納垢,
直至聽聞正法方才有了轉機,
明白了自心無明業力的運作機制,
回歸真實自我,
身邊的人反而覺得我變得沉默寡言,悶悶不樂,
也不若以往活潑大方,
但我明白這才是真實現況。
這是我對世出世間智慧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