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初練瑜伽的人,甚至是練習已有段時日的yogi,會告訴我他們之所以不喜歡瑜伽,是因為自己的身體很僵硬或很笨拙,以至於無法做到位或呈現的姿態不優雅,這樣的迷思普遍存在,所幸的是身體欠缺柔軟度,反而讓我有機會很早就體會到瑜伽真正的意涵在於身心的連結。正因為未被優雅的體位法所迷惑,而僅執著於外在形體,在做不到位的情況下,不斷反思的結果反而容易覺察到身體,而自然的與心做連結。

之所以稱之為迷思,是因為瑜伽在形體上很容易被誤認為如同舞蹈是一種肢體的展現,或者誤認為類似特技或體操是一種技巧的演練,其實並非如此,”所謂yoga(瑜伽),原意牛軛,引申為控制,《瑜伽經》的首句寫道:“瑜伽是控制意識的波動”。在瑜伽八支分法中,體式練習僅僅屬於第三支的“調身”部分,而瑜伽的目標,據Patanjali的《瑜伽經》,乃是通過八支的次第修行達到Samadhi(三摩地)的解脫境界。“調身”、“調息”、“調心”僅為修行的前期或準備階段。瑜伽的根本內容博大精深,遠非現今的習練者所能盡知”(引用自<<太極拳拳理在瑜伽體式練習中的運用>>一文)。

然而關於牛軛我倒寧願將他解釋為”連結”,身與心的連結,而非”控制”,對於印度文化稍有知悉的人都知道瑜伽與佛法系出同門,亦即韋達文化,這兩者有著極其相似之處,卻差之毫哩天地有別,怎麼說呢?以我之見,倘若瑜伽是被用來控制意識波動,佛法講的卻是”無為”,是無所謂控制的,只要安住於當下,洞察身心狀態,身心自然連結,何需控制?這是瑜伽與佛法相似實則迥然不同之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藍潔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